51人回顾 | 二十载学艺,十年如一日,今一回首

2017-02-04 老徐 定海桥 定海桥

2016年夏末某天,老徐为51人事拜访赵振璧所摄。

上海双年展,“51项目,十年如一日的青年书画家这个项目的主角赵振璧是我的初中同学,屈指算来也已经认识了20多年。其实在“51在活动当日的直播之外,还让我有了很多的回想,与朋友也有了很多的讨论。在此,我简述赵振璧兄学艺历程并联系我的学习与认识,试将这个“51更加丰满一些。

9498年我与赵振璧一同在上海市黄兴中学完成了初中学业,黄兴中学原来是杨浦区教师进修学校,后来转成了普通初中;据说当时是有比较多的美术教师,所以创办美术特色班。我与赵振璧正是一同在美术特色班里学习,这个特色班居然还要对小学五年级的入校学生安排专业考试,我们那次是素描几何形体的考试内容。学校的教学安排也比较随意,上午上文化课,下午进行美术课,而这个美术课程除了素描、色彩外,居然还有国画与工艺美术(美术字与图案)。赵振璧在那时的国画课中,就体现出了他对国画的热爱和高出我们的水平;而我们大多数同学觉得国画学得没用,因为不是升学考试的内容。

这样的学制安排最终却在应试教育的实践中大获成功,因为当时如果选择美术专业的中专,通过了素描与色彩的专业考试,只要参加4月专门针对艺术考生的文化考试,(只包含语数外政)4课,而且难度远远低于中考。所以我们这个特色班放弃了一半的文化课时间进行美术学习,使得我们大多数人考入了美术中专。虽然是中专,但这只是进一步考入美术学院(大学)的一块跳板。当时在美术中专中,有三所名校: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华山美校、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而其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与华山美校的两个专业是可以允许学生在三年后就直接参加高考,并教授的文化课也基本针对普通高考,可视为最为稳妥的冲刺美术学院主力军。其他中专则要四年以后参加升学考,学校课程主要针对三校生升学考;如要参加高考,学生还要自行解决高考文化课的学习。最终,赵振璧考入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而我则考入了华山美校。但那时画画或者学习艺术还是比较单一的,就是学习写实绘画;但又是比较自由的,有长期作业,短期作业,风景写生等等,在现在看来简直是浪费时间的教学安排。大家在摸着石子过艺术生扩招的河。此时,我们觉得艺术并不重要,考入大学才是艺术的开始。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可以获得的艺术资讯就是高考辅导书。

9801高中阶段的学习,由于当时没有手机与网络,所以也不知道赵振璧的基本情况。01年美术高考的时候,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我又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的同学有了较多的电话。因为那个时候正值报考人数高峰,考试制度也比较混乱。最为主要原因的是高考数学不计入总分,而且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都可以自行决定招生规则。基本情况是艺术专业考试通过后,然后文化高考只要200多分便可进入一个本科学校,这是多么诱人的捷径啊!在当时的上海艺术考生中,以油画与雕塑最为热门,因为只有画得好的考生才被老师鼓励去报考纯艺术专业。至于大学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似乎是不会去想的,谁也不知道成为一个画家将靠什么吃饭,所以创造了纯艺术这样的专业名词。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则是北大清华的地位。报考设计类专业还要学习一些浮皮潦草的设计基础,是我们学习了多年写实绘画的考生所不愿意的。而后,赵振璧被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画专业录取,让我们感到惊讶。一,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是全国强的;二,考试内容实在太偏门,因为它考试的内容是国画创作与书法。这是一般考生不会涉及的内容。说明赵振璧在高中的三年中,在大量学习素描色彩之外,还在坚持学习中国画花鸟;并且达到一个全国同龄人的最高层次。另外只有国美国画系分花鸟、山水、人物三科不同方向,考试内容也各不相同。其他美院的国画系基本都是以水墨人物写生为考题,也就是一种速写加笔墨的画风,究其所来,也是由前浙江美术学院所开创的浙派人物画,那是和大规模训练的素描色彩有一定联系的国画科目,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培训突击转型。而传统的花鸟画,几乎是全部靠考生的自我学习与认识。所以可想当时赵振璧考入该专业的独辟蹊径与努力。在没有家学的前提下,可以堪称奇迹。同年,我考入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专业。

2001年,我进入上海大学美术史论系进行本科学习,而当时的美术史专业是安排在国画系中;到2002年才独立成系,其间艺术实践与理论是平行进行的。所以对赵振璧从事的写意花鸟画的历史有了一定认识。这一种画风也被称为文人画,就字面可以理解,就是创作的人大多是文人。这种画风的兴起大约是在宋朝,以苏东坡、文与可最为出名;当然他们更为出名的是作为文学家。到了元朝,赵孟頫最为著名,一直延续到了明清。这种画风美学总体上是恬淡而雅致的,是文学家、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官员的业余爱好与交际工具。这种画风的要求是综合的,书法与诗文是必备的技能。一直到了明朝董其昌撰写了理论著作《画禅室随笔》为这种画风全面确定了艺术史谱系。而要注意的是,董其昌当时做官做到了礼部尚书的职位,在政治上也是一个老滑头。但在明末,这种画风的创作人的身份还是在转变,徐文长、扬州八怪等等的画家都只做了一段时间的小官或者幕僚,他们的身份可以定义为职业画家。画家也不在是著名的文学家、学者,但绘画的美学依旧继承着文人画的衣钵。但要靠画画为生是很艰难的,基本都有落魄文人的形象。而到了吴昌硕与齐白石一代,出名的画家的生活已经大为改善,也可以进入文化社交的核心圈,是由于艺术品市场的完全确立与收藏的热潮。而这种美学到了49年之后,由于不能直接为工农兵服务,被逐渐冷落。一些已经很有名望的画家都被聘入中国画院、文史馆这样的机构,但这个人数可谓寥若星辰,而且都是年岁很高的画家。这些画家在76年以前基本靠国家养着,画出一些作品用于重要会议室的装饰与友谊商店的销售。在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收藏人数的增加;职业画家也越来越多。但总体来说是画的人多、买的人少,能够成为职业画家可谓幸运儿,也需要很多市场人脉的画外功夫。而且市场上不但有传统国画,还有新水墨、油画、当代艺术、摄影等等的艺术品供应,使得其中的竞争很是激烈,淘汰也很残酷。齐白石、黄秋园这样的传奇故事基本不可能在现在发生了。而这种画风传承下来的也只有其美学样式与笔墨形式,但实质上是一种被保留与被继承的国粹。而现在的职业画家的境遇也基本与晚清、民国的职业画家相同,只是竞争更为专业。学习不再是拜那个名家做入室弟子为圭臬,而是要到美术学院拿到国画博士的头衔,或者参加全国美展获得相应的知名度。

06年,我开始了纪录片的尝试,我与武佳音共同拍摄了第一部纪录片《邂逅艺术》,去采访了刚毕业的赵振璧,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执着,并且还是按照传统的草书、隶书,大写意、小写意、工笔等科目进行练习。那时我们觉得这是非常可贵的。因为在05年大学毕业,但凡有好朋友在继续艺术创作还是去上班的选择中犹豫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同道再坚持理想,但为什么坚持?似乎还是比较模糊的,也没有看到什么成功的样本;反正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是浪漫而不稳定的,从落魄走向名垂青史,怎么可以去上班呢?上班就意味着与一般人一样。在赵振璧的老房子里挂满了他的作品,一阵风吹来,这些宣纸发出一阵声响,赵振璧站在其中,我似乎觉得一种古意,这种古意好像要超脱了时代,但我很快意识到这是不可能超脱时代的。但那个时候我们还刚毕业,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不好!

时隔十年,2016年上海双年展51人项目,我与策划人陈韵谈起赵振璧的创作状态,他每天清晨起床,日课,而到晚上八、九点便休息,较少使用网络通讯,保持着一种古人、前辈的生活作息。我们一拍即合,决定将赵振璧作为51人的一个项目,对他十年如一日的训练创作感到一种震撼。在前期准备的时候,我与武佳音再次去访问了赵振璧,看到他最近的作品,粗粗一看,觉得赵振璧10年的绘画风格没有大的变化,仔细看画面,发现笔墨更为精进,尺幅还是以小幅作品为主。随后,我联系好友夏磊一同再去看画,由于夏磊在美协工作,对于传统绘画这一块比较熟,也想给出更为专业的意见。夏磊则道一些建议,希望赵振璧绘画尺幅再大一些,并还能吸收一些平面构成的元素,使得作品能够参加上海美展,甚至全国美展,逐渐有自己作品的传播平台。但我觉得这些也已经与那种文人画不再相关。但好像也是赵振璧绘画走向市场的唯一道路。

而直播十年如一日那天,峰值的时候居然有300多名观众,观看了赵振璧的一天。画一会,聊一会,老友重谈艺,真是相谈甚欢。随后一位记者朋友与我了很多的讨论。她更多的是质疑:就是这样的执拗的创作,这样的生活是否合适。我想成功的画家总是少数,不成功的画家却是多数,不成功的画家对于生活总是不合适的。在这十年间我一直在从事、学习关于艺术的问题。职业艺术是一个定义,它现在需要艺术家多方面的才能,创作是一部分,营销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要一部分的运气,只是这两者的比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所不同。自从艺术市场化以后,这个问题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不会营销的画家很难在身前成为职业艺术家。而且艺术这个行业一直是僧多粥少,供大于求。成功的艺术家总是相同,而不成功的艺术家则各有各的不同。信仰艺术是另一个定义,信仰某种宗教或者教义本身是经不起推敲的,但这种执念有时愚蠢但也可爱,记得唐伯虎写过两句诗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写幅青山卖只是一种手段,不使造孽钱才是目的,主要也因为是唐伯虎受到科场弊案的牵累。可能年轻的记者只是善意的着急。

回想我们学艺至今,也是遇到艺术生广种薄收的机遇,邂逅了艺术,回想其间,艺术确实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而是我们怎么面对生活才是最为重要的话题。就犹如一个男孩一生中偶然被动遇到了一个女人,有的谈过一场早已忘却的恋爱;有的通过彼此攀上了凤凰枝头,出人一头;有的实在经不起长跑,从此分道扬镳,也有的要做一生的暗恋桃花源。其实男人一生,多遇到个女人,怎么也不能说是件坏事。

本文图片为1月9日51人活动的直播截屏,感谢赵振璧和他的父母对这次活动的支持。

相关活动

上双“51人” | 十年如一日的青年书画家

过往回顾

51人回顾 | 看康定路从色变空

51人回顾 | 昌化路上的持香人:在时空裂缝上点亮一种观看

回顾 | 城邦腕力团

51人回顾 | 曲阳路上的冬天,熊市中的中国股民

51人回顾| 通过文本获得解放

51人回顾 | 包裹甜蜜之糖标协会 

51人回顾 | 让故事静静流淌

51人回顾 | 李辉与偒傣话 

51人回顾 | 尉亮轮:亲切的记忆 

51人回顾 | 在上海之巅

51人回顾 | “横竖横”放映地点勘察记

51人回顾 | 三位老美工

51人回顾 | 我们的工人新村

51人回顾 | 和平公园围棋角记

51人回顾 | 记忆、身体、“荣誉感”

51人回顾 | 李中华师傅的自行人生

51人回顾 | 缪老板的黄鱼面之味

定海桥互助社地处历史性的工人社区之中,现在,移居人口为这里注入了新活力。互助社是一个自发组织,也是用于社员共同学习、会谈、待客、反思、组织、创作的活动现场。通过对集结与创造艺术/知识之方法的探索,互助社意在促成邻里或同志之间在互惠的原则下互动、互助、合作。互助社会举办讲座、游览、出版、地方特色的晚餐、学者驻地、放映活动和城际交换等项目和活动。欢迎关注我们的网站dinghaiqiao.org。

“51人”由Raqs媒体小组总策划,策展组成员陈韵带领定海桥互助社“51人工作组”共同执行。项目探索生活的可能性,为双年展赋予日常生活的诗意。在上海双年展的17周时间里,每周将有3个关于上海“人物”的活动在城市里以流动或固定的形式发生。敬请关注本微信账户,了解最新活动信息。

51人网站:51personae.shanghaibiennale.org

51人喜马拉雅电台二维码